旺旺利润下滑 千亿港币市值蒸发
本报记者 刘海
从2015年初到上周末,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旺旺已经101次在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累计耗资超过30亿港元。无论是回购次数还是涉及金额在香港市场均名列前茅。但持续的回购并没有阻止旺旺股价的持续下跌。中国旺旺11月份的总市值徘徊在600亿港元左右,较2014年的峰值已经蒸发超过1000亿港元。
中国旺旺发源于台湾宜兰,于1992年正式投资大陆市场,成为最早在大陆注册商标的台湾公司之一。
与较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康师傅、统一等台资消费品牌一样,旺旺赶上了90年代初之后长达20年的大陆消费市场大爆发。2004年时,营业收入即超过40亿人民币,这距离旺旺进入大陆市场不过十年多时间。
2008年,中国旺旺在香港主板上市。由此形成大股东在台湾、市场在大陆,上市在香港的“两岸三地”模式。其实,这是诸多台资巨头的典型架构:康师傅、统一、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甚至富智康(富士康子公司)等均采用这一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模式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台企一度领先的管理和经营水平、香港资本市场便捷的融资渠道与大陆广阔市场相结合,使得台资巨头们迅速攻城略地,并创造财富神话。除此之外,台资还在诸多地方享受各种“招商引资”优惠和明里暗里的照拂。
财报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3年,中国旺旺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增长了6倍多。巅峰时期的2013年,营收折合人民币超过230亿元,净利润过40亿元。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财报数据绘制的中国旺旺营收与净利润变化趋势:
名义上,旺旺还拥有海外市场,但大陆几乎贡献了全部的收入和利润。2004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旺旺来自大陆的收入合计折合人民币超过1700亿元,占其全部收入的97%以上。
登陆港交所之后,旺旺的股价走势一度气势如虹。从2008到2014年,总市值由最低时的不足300亿港元,上涨到最高超过1700亿港元,成为港股总市值最高的消费品公司之一。
依托内地市场,同一时期,康师傅和高鑫零售等台资公司的营收和总市值先后都创下记录。在2006年至2015年期间,康师傅收入增长了4.48倍。其中来自大陆的累计收入折合人民币超过4400亿元,占总收入的99.15%。高鑫零售的收入在2008年至2015年之间增长了5.54倍。其中来自大陆的收入接近5600亿元,占总收的99.71%。
2013年前后,三家公司总市值均超过1000亿。“两岸三地”模式的台资消费和零售巨头集体进入辉煌期。
中国旺旺的“旺季”在2014年戛然而止。当年营收轻微下降约1%,而净利润则下跌11.15%。此后,旺旺走向低谷。康师傅与高鑫零售在先后出现营收增长放缓甚至利润下滑。
旺旺利润下滑有诸多原因。除了大陆宏观经济放缓之外,品牌老化外、国内商品同质化竞争的激烈、国外品牌食品的冲击以及中国儿童数量的锐减都对业绩形成压力。
|